各地推陈出新 各界积极参与 我国美育教育迎来春天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第三届东钱湖教育论坛上了解到,在中央系列政策推动下,各地正推陈出新优化美育措施、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我国美育教育正迎来春天。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对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进行了全面部署,推动全国美育进入一个新阶段。

《意见》发布以后各地迅速响应。北京、天津、河北等26个省市自治区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相关文件,山东还发布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重点任务及分工方案文件,辽宁、湖南、广西增加发布了美育教师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增加发布了美育工作行动计划(2021-2025)。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吹响了“双减”的号角。“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也为学校的美育教育带来发展机遇,使美育受到了来自全社会的更多关注与重视。

论坛上,浙江东钱湖教育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袁振国发布了由东钱湖教育研究院推出的首份《中国美育发展研究报告(2020-2022)》(以下简称《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指出了美育推陈出新的几大特点:

建立“面向人人”的美育有效机制。《意见》明确要求“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并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发展目标。对照“全覆盖”的导向,近年来教育部在全国31个省(区、市)建立了126个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努力缩小城乡之间艺术教育的发展差距。同时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创建了1885所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壮大美育师资队伍。随着《意见》的落地,美育队伍建设不断得以夯实。202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师(音乐、美术和艺术课程教师)达到83.0万人,相较十年前,增长52.3%,近87%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了艺术教育。

学校美育场地设施逐渐完善。美育场地、艺术器材等都是学校美育发展的重要办学保障。2021年普通中小学音乐器材、美术器材设施设备配备达标均超过90%,义务教育学校多媒体教室比例超过70%,较十年前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上。各地的落地政策,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取长补短、资源整合,多维度、多渠道保障美育办学资源。各地多措并举,致力于破解中小学美育教师资源紧缺、设备落后等问题,将学校美育办学条件的提升作为一项重点性工程落实。截至目前,全国小学艺术器材配备达标率达到95%,初中达到96.12%,高中达到93.26%。

课程设置重视学科融合。随着课程建设稳步推进,各地学校的课程资源日益丰富,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政策的引导下,各地各校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管理机制,美育课程开课率大幅度提升,截至2021年底,义务教育阶段大部分省份学校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方案保证音乐、美术课程总量不低于总课时的9%;高中教育阶段,全国93.2%的学校开设6个学分的艺术类必修课程,80.7%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并保证72学时。

教材体系呈现立体形态。《意见》首次以专条形式对加强美育教材体系建设提出明确、具体要求,特别强调美育教材编写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格调高雅,凸显中华美育精神,充分体现思想性、民族性、创新性、实践性。天津、浙江、江西、新疆等地充分挖掘地方美育资源,将传统文化融入美育,凸显中华美育精神,致力于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格局。

“互联网+美育”模式如雨后春笋。立足于互联网技术,北京、吉林、江西等地应用在线开放课程推进高校美育。多地在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中也下了不少工夫,黑龙江的“感受和体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挖掘艺术内涵和提升实践能力”模式,浙江、江苏、内蒙古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模式,都在着力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重庆提出要逐步完善“学科审美基础+学科技能+学科审美创新”“学科审美基础+跨学科思维培养+跨学科创新”“审美课堂+社团审美活动+社区美育”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艺术实践活动普及性持续提升。广东省的美育行动方案要求大力推广面向人人、惠及全体的学生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等艺术实践活动,提高美育的普及性。开展学生艺术专项展示活动,每3年分别组织1次全省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综合性艺术展演。加强示范性大中小学校学生艺术团建设,遴选推荐更多的学生艺术团参与重大展演活动。

将区域地理和人文融入美育课堂。有些地方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特点和人文资源,丰富美育课堂。比如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整体推进基于海洋文化资源的美育教育。各中小学选择一个切入点,结合县域海洋文化元素,对有关海洋美术内容的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在国家教材运用的基础上融入海洋教育,以自然景观、人文风俗、生产劳技、非遗文化等角度为素材,以民间工艺、现代艺术、综合材料为切入口整合教材。

美育评价中的“软要求”和“硬指标”。艺术纳入中考是全国推进美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路径。针对评价改革这一学校美育的重点难点问题,部分地区探索把长期以来美育评价的“软要求”变成“硬指标”。截至2022年2月,全国已经有7个省份全面推行了艺术类科目进中考,包括江苏、湖南、云南、河南、辽宁、山东、新疆(包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同时,还有山西、内蒙古、吉林等6省份的8个地市已经开始艺术类科目中考。

艺术家积极参与学校美育。《意见》发布后,赢得了文学艺术界的积极响应,众多文学艺术家们主动投身学校美育的加强和改进,其中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等各美育相关协会、学会的组织者和会员,积极加入校园美育活动。创造条件积极倡导、推展社会美育工作,利用厂矿企业、机关、军营、社区城镇平台,进一步营造全社会重视文化环境的氛围,大力增强文化企事业单位及公共文化设施、机构、场馆公共教育功能的发挥。

各级文联深入校园以美育人。由各全国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联合实施的“圆梦工程”文艺培训志愿服务行动“名家名师话美育”网络公共课,由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参与,以各艺术门类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主题讲授的美育系列公开课,内容涵盖戏剧、电影、音乐、舞蹈、摄影、书法、美术、曲艺、杂技、民间文艺、电视艺术、文艺评论等不同艺术领域,以美育人,美美与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