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豆豆:为人民而舞 为人生而舞

黄豆豆

一级演员,1977年2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现任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舞蹈表演和创作工作,多次完成国家布置的重要文艺演出和文化交流任务。热心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深入老区和基层一线参加慰问演出。曾获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中华艺文奖·青年奖”,先后入选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

在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上,黄豆豆获得“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称号。在黄豆豆看来,这一荣誉不但是对文艺工作者以往工作的认可,更是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我们要更坚定自己对艺术的追求,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始终要以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来要求自己,为观众推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更好地到人民中去。”

12岁开始学习舞蹈,18岁成为舞蹈演员,再到舞蹈编导、艺术总监……黄豆豆一直坚持梦想、严于律己,笔耕不辍地奋斗在自己热爱的文艺事业中,为观众奉献了众多记忆深刻的艺术作品。《醉鼓》《秦俑魂》《闪闪的红星》《甲骨文》《墨舞》《保卫黄河》《庄周梦》《忆张思德》《战旗美如画》等众多舞蹈作品深深鼓舞和感动着观众,这些作品中,饱含着他为人民而舞的热情,满载着他为人生而舞的青春。

不忘初心 生而为“舞”

最近一段时间,黄豆豆来到北京学习和生活。日子仿佛一下回到了几十年前,回到了他在北京舞蹈学院学习的那段时光。每天下班后,黄豆豆坚持着基本功的训练和规律的运动,阳台一侧的栏杆成了他压腿下腰的“把杆”,每天傍晚的五点到六点就是他的训练时刻。每个周六,黄豆豆还会特地到中央芭蕾舞团参加训练,有机会与优秀的舞者、老师们交流、学习,对黄豆豆来说,遇见知己与伯乐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前阵子,黄豆豆拜访了著名芭蕾艺术大师、国家一级编导蒋祖慧老师。蒋老师是中国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编导之一,是中国芭蕾艺术事业的开拓者之一。黄豆豆此前刚刚看过《红色娘子军》在北京的现场演出,他大受震撼与鼓舞,慕名来到了蒋老师家中拜访。“让我非常震惊的是,如今已经88岁高寿的蒋祖慧老师还在坚持每日的基本功练习,她家中的客厅里放着一根把杆,每天还要上去压腿、练习,让我感到震撼,也非常感动。”

一日练舞,终身与舞为伴。黄豆豆在这根“把杆”上看到了蒋老师对舞蹈艺术坚守一生的追求。“作为舞蹈演员,我对蒋祖慧老师有着深深的敬重,同时她也让我看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德艺双馨,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艺术。”在黄豆豆看来,蒋老师的这种境界正是自己和所有的青年舞者们都要好好学习的——不忘记自己学舞的初衷,坚守、坚持一生。


回顾自己的习舞之路,黄豆豆希望自己能像前辈大师一样,守住自己的初心,坚持自己的热爱。他的人生经历着不同阶段,却都挥洒着对舞蹈的热情,手捧着他那一颗真心。

黄豆豆舞蹈人生的第一阶段,来自他的家庭。黄豆豆的父亲是工人宣传队的舞蹈演员,黄爸爸个子不高,弹跳非常好,大家给他取外号叫“黄豆”,于是就有了“黄豆”的儿子“黄豆豆”;而黄妈妈是当地群众艺术馆的舞蹈老师,对舞蹈也是热爱有加。从小父母就训练他练基本功,压腿、练腰背,黄豆豆的童年经历了艰苦的舞蹈入门训练。

12岁时,黄豆豆考上了上海舞蹈学校,开始接受系统科学的舞蹈训练。为了压腿拉筋,他每天在宿舍听着广播练功,因为音乐可以缓解刺骨的疼痛;为了坚持晨跑,他用不多的生活费买闹钟叫醒自己,在寒冷的上海冬天坚持了一年又一年。而在成长之中,他也不得不面对一个巨大的问题——他的个子不高,注定不能成为群舞的领舞,想要在舞蹈领域有所作为,他只能选择独舞。

这成就了黄豆豆舞蹈人生的第二阶段——“我跳舞是为了证明,矮个子的演员通过自己的努力也一样可以站在舞台正中间。”


1994年,黄豆豆获得第四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少年甲组古典舞金奖,并于次年在北京舞蹈学院学习深造。这是他舞蹈人生的上升阶段,加持在他身上的奖项证明着他的努力、热爱与坚持。

回到上海歌舞团后,黄豆豆开启了挖掘自我、不断突破的阶段。他开始尝试自己编舞,有了从演员到编导的身份转换。“我觉得编舞很有意思,它就像写日记,而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的舞蹈作品,其实是创作者本人描绘的每个阶段对生活的认知,体现的是编舞者的思想变化。”舞蹈成为了一本厚厚的记事簿,记录着黄豆豆的成长和思想认知的变化。随着自我能力的不断提升,中外交流的不断深入,黄豆豆有了很多去国外演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在这样的契机下,黄豆豆在舞蹈事业中又有了新“使命”。“我想要把我所掌握的中国舞蹈,还有蕴含中国文化的新颖又动人的舞蹈作品传播到世界,让世界看到源于中国的舞姿。”

如今,黄豆豆的生活更加简单纯粹,舞蹈训练成为了他与生俱来的生活方式。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余,他依然坚持着每周六天,每天一小时的基本功训练,以及乒乓球或羽毛球,让自己的身体保持着运动的状态。45岁的黄豆豆给予了自己更多思考的时间,他计划未来写一篇《东西方舞蹈训练体系之比较》,作为自己的习舞心得。“作为一名专业的中国舞舞者,我同时又练了近25年的芭蕾,等到我55岁的时候,我的经验积累得更丰富的时候,我会开始写这篇论文,对比这两大中西方最具代表性的舞种在训练上的优势和特点,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寻求舞蹈训练的更全面科学的方式。”黄豆豆说,他希望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做有意义的事情,而这个课题的探讨将为未来青年舞蹈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支持。


小家大爱 美好分享

工作之外,黄豆豆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的妻子粟奕美丽贤惠,操持着他们的小家;女儿“豆芽”活泼好动,被他称作“小花木兰”;小儿子“豆角”则虎头虎脑,呆萌又可爱。谈到家庭,黄豆豆的脸上浮现出温柔的神色:“许久没见家人了,很是想念。我的爱人也很不容易,这阵子一直自己带两个孩子,很辛苦。”

对于黄豆豆来说,婚姻让他成长,让他从男孩变成了男子汉,而成为父亲后则真正让他成为有担当、负责任的男人。他需要同时兼顾好家庭和事业,照顾妻子和孩子的同时也要保持自身的自律。由于工作的需要,黄豆豆经常辗转于全国各地,为观众奉上精彩的舞蹈演出。幸好妻子对他的忙碌表示理解和支持,她默默地守护着他们的小家 ,让黄豆豆可以全身心投入忙碌的工作中,投入为人民而舞蹈的事业中。


在家庭教育方面,黄豆豆和妻子的角色也很有意思,他们二人“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是互补型的教育方式。“我爱人对孩子的要求比较高,我就负责让孩子放松些,陪着孩子们玩。”黄豆豆说,他的妻子一直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大学时是学校的学生会副主席,对自己严要求,对子女更是有着一套严格的教育方法。

为了让孩子们可以劳逸结合,黄豆豆每周都会抽出一天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他喜欢开车带着一家人去享受自然,也喜欢带着孩子们在阳光下跳跃、奔跑,他希望女儿和儿子更贴近大自然,而在如此温馨的亲子时光中,他也希望时间可以更慢一些。

最近一阶段黄豆豆长时间在北京学习,和在上海的妻子、孩子们的沟通方式就变成了“线上陪伴”。每天他都会和“豆芽”、“豆角”视频通话,周六日还会开启全天“陪伴”模式。“我们在视频通话中一边吃饭一边聊天,镜头一直开着,仿佛一家人一直在一起。”尽管相隔两地,但这幸福的一家却依然传递着彼此的爱,让一家四口的心都贴得很近。

“最近的通话我和孩子们讲,期末考试成绩好的话暑假让他们来北京玩,孩子们都特别高兴!”黄豆豆分享了他在这个暑假想要带一双儿女完成的心愿清单:让孩子们体验和谐号、复兴号列车的便捷与快速,他说儿子特别喜欢火车,最期待的就是坐火车来北京;带女儿和儿子去看真正的天安门和长城,了解首都北京的文化和历史;带他们去国家大剧院、天桥剧场等著名的剧场看演出,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在子女的未来规划上,黄豆豆和妻子并没有给孩子们设条条框框,女儿和儿子都没有走爸爸的舞蹈之路,而是在自由成长。“我们这一代其实是在父母的期望中长大的,家长们列好了成长计划表,我们似乎就在规划中按部就班地长大;但当我们这一代人成为父母时,我希望我的教育方式是与上一代人完全不同的,我们愿意给孩子们创造更宽松、优质的成长和受教育的环境,希望能够帮助孩子们去实现他们自己的梦想。”

无论是“大家”还是“小家”,黄豆豆都把它们经营得井井有条、欣欣向荣。在他看来,“德艺双馨”的称号不但是对文艺工作者以往工作的认可,更是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我们要更好地坚持自己对艺术的追求,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始终要以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来要求自己,为观众推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更好地到人民中去,为人民而舞蹈。”

苏悦怡

编辑韩哈哈

人物摄影解飞

部分图片由采访人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