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众和艺术家,一个不能少
没有公众参与,就没有真正的公众艺术。“公共艺术”不只是艺术的问题,公共性才是其发生的前提。正如艺术狂人波依斯那句名言“生活就是艺术”,当代艺术越来越注重大众的参与,可以说公共艺术代表了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的取向。
“公民社会培养好是城市公共艺术的必要前提”,孙振华强调市民对公共艺术、文化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整个城市的公共艺术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孙振华以《深圳人的一天》为例,指出该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市民参与,“当时我们在社区居民中间做了很多问卷调查报告,令我们惊喜的是,其实市民有很多自己的声音。比起喷泉,他们更想要一个具有实际功用的凉亭,他们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这为我们的艺术设计提供了方向。”同时他认为,互联网时代为公众与艺术家之间的有效沟通提供了便利条件。
作为近代西方公民社会建设中生发出的艺术概念,公共艺术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呈现出差异化的内涵和外延,直至今天,对其如何定义仍然存有争议,或许“公共”与“艺术”本身就是一个矛盾性的搭配并内化为公共艺术不断探索扩展的根源之一。但实际上,更广义的公共空间,掩盖艺术个性的可能性更大,相应地,也就需要更强的创造力与发现力。
以树脂创作《0》的艺术家沈远认为“作为公共艺术,你首先要考虑的是大众的接受程度,它摆在那里是否好看,与周围空间的融合程度等等”。而王中眼中的“公共艺术”,就是公共加大众艺术,公众与艺术家一个不能少,“艺术一定要降低飞行高度,要和大众更接近,不能老是高高在上”。
日前在深圳举行的名为“混凝土的可能”的展览是在公共艺术领域进行的一次积极探索。马清运、王序、冯果川、韩家英等18组来自建筑、室内、产品和平面等领域的知名设计师,以混凝土为原料设计出公共环境艺术作品,进一步展现建筑、艺术、社会与人的全新关系,升华公共艺术对社会、人以及空间的意义。《种子计划》、《微建筑》、《水之涟漪》等作品令混凝土拉近了与市民的关系,市民在鉴赏这些作品的同时也对其中的艺术深意有所触动,这亦是一次艺术落地的成功案例。
一个典型的故事来自著名的设计师贝聿铭。他所设计的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入口就是真正的公共艺术,因为公共讨论做得非常到位。贝聿铭最初提出为卢浮宫建玻璃金字塔入口时,引发争议。法国政府并没有强制修建而是用两年的时间来讨论,理不辩不明,思路渐清晰。可政府仍未拍板,而是在原地建造了一比一的模型,邀请6万多巴黎人再来投票,结果多数人都同意了。今天,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也成了巴黎的新地标。
人才招聘|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艺术教育网 ( 京ICP备2002909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092号 )
GMT+8, 2022-8-18 22:43 , Processed in 0.050902 second(s), 15 queries .
地址:北京市西直门北大街32号枫蓝国际B座609A 邮编:100082 Email:chinaartedu01@163.com
联系方式:010-62233262,62257567(兼传真),13910212549
法律支持:盈科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