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里小侄女快5岁了,经过多方考虑,嫂子给她报名学舞蹈。小家伙一开始很喜欢,可是,上了两个月后,开始不耐烦了。
一天晚上,她终于说:“妈妈,我今天不想去上课!”“为什么啊?”“我不喜欢了!”
对于孩子的这种反应,嫂子显然早有预料,于是安慰了她两句,然后坚定地告诉他:“今天必须得上!既然报了名,就要坚持下去,妈妈会陪着你的。”
“不去,我就不去!”她继续折腾,然后感叹了一句:“大人真幸福,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小孩真不幸福,什么都要听大人的!”
听到这,我忍不住告诉她:“很多事情你们小孩还不懂,不能做决定,就得听大人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很多父母越来越“尊重”孩子,常常喊着给孩子“爱和自由”的口号,然而却是矫枉过正、过犹不及,有些父母口里的“尊重”,变成了“遵从”。
于是,在孩子对舞蹈、音乐、美术等感兴趣的时候,二话不说报了名,然而孩子学了一段时间不耐烦之后,又遵从孩子的决定,不想学就不学了呗,没事,孩子快乐就好。
“不要逼孩子学他不想学的东西,孩子快乐就好”,这话听上去是对孩子的尊重,实际上却是对孩子的放任,是父母的不负责任。
孩子的学习,自然要尊重其兴趣为前提,但是大部分由兴趣引发的事情,经过一段时期之后,必然会遇到瓶颈,这时候兴趣可能就变成了折磨。只要坚持下去,经历过了,兴趣变成了特长,接下去就是享受。这种变成特长之后享受到的乐趣,又会驱动孩子继续深入学习,由此进入良性循环。
然而,以孩子的天性来看,早期处在一个探索阶段,对很多新鲜事物都很容易感兴趣,但要想仅靠兴趣和内驱力让孩子长期对一种事物感兴趣并坚持下来,基本上不可能 。
任何学习必然要经历一段枯燥乏味的阶段,这时候家长不“逼”孩子,让孩子“不想学就不学”,那么孩子的学习永远只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永远体会不到深层次学习的乐趣,形成恶性循环。
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不仅需要孩子勤奋刻苦,也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与指导。当然家长的指导需要讲究方法和策略,不要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李亚鹏参加了《鲁豫有约》的录制,在与主持人鲁豫的交谈中,他提到了与“对女儿的教育”有关的一件小事:
原来,李亚鹏的女儿李嫣已经学了五六年的钢琴了,但在去年,因为未通过“乐理知识”考试,嫣儿考级失败,心情也随之跌倒了谷底,于是,她对爸爸说:我不学了!
听说女儿因为一次失败就要放弃钢琴,李亚鹏并未立刻暴走,但在当天晚餐时间,他这样问道:“你不想再考乐理了,没问题!但你才12岁,你要不要让你人生的“第一次放弃”来得这么早啊?”
一个优秀的孩子,绝不可能横空出世,其背后必然有着父母付出的无数时间和心血。
我的历史老师,每周风雨无阻地送自己的9岁的女儿去学钢琴。女儿上课,她也跟着记笔记、背乐理。在学琴的过程中,她女儿也曾有过要放弃的念头,正是她的这份认真和耐心,才让女儿坚持了下去,让弹琴成为了女儿最大的爱好。
作为家长,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但那并不意味着什么都让孩子做决定,因为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见识和能力。在孩子还没有能力做决定的时候,如果什么都听孩子的,那还要父母干什么?
蔡康永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话,他说:
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如果不想让孩子长大后后悔,父母就要承担起责任,在孩子想要放弃某项学习的时候,对他说一声:“孩子,再坚持一下,我陪着你。”
umeng84747
人才招聘|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中国艺术教育网 ( 京ICP备20029094号 )
GMT+8, 2021-3-9 18:10 , Processed in 0.025322 second(s), 15 queries .
地址:北京市西直门北大街32号枫蓝国际B座609A 邮编:100082 Email:chinaartedu01@163.com
联系方式:010-62233262,62257567(兼传真),13910212549
法律支持:盈科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