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今年八月,人民网推出《见证人丨致敬改革开放40年·文化大家讲述亲历》系列报道,专访了于蓝、李谷一、陈爱莲、李光羲等20位老一辈艺术家,他们平均年龄78岁,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文艺作品,作品中流露出对祖国和人民无尽的热爱。
如何创作出经典作品?经典作品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在新时代的艺术创作中,中国音乐人还有那些突破?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艺术大家是怎么说的。
陈爱莲:时代的红舞鞋永不停歇
79岁舞蹈家陈爱莲每天雷打不动练功2小时,压腿、下腰毫不含糊。习惯地力量是巨大的,舞蹈不能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经年累月的付出才能有机会成就经典作品。作为青年一代,不能因为一时成功而骄傲自满,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而轻言放弃,要将舞蹈视为一生的热爱,才能将之进行到底。
舞蹈创作需要配合以良好的文化积淀。青少年在进行艺术教育培养时,不能忽视文化课的学习。陈爱莲在创作经典舞剧《红楼梦》中黛玉角色的时候,对《红楼梦》原著进行了反复研读,深入探寻林黛玉的灵魂并与之共舞。
李谷一:好的歌曲能够住进听众的思想与灵魂中
回首35届春晚,《难忘今宵》用了32年,李谷一用一首歌曲征服了观众,成就经典,那么接下来我们听听李谷一对于经典作品的看法吧。
经典作品有哪些评判标准?
经典作品首先体现于思想性。音乐作品创作要符合时代的精神要求,具备“真善美”的思想境界。这就要求作品具有艺术性,能够满足不同审美层次观众的需要,从中释放音乐的魅力,能够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
其次,是群众性,经典文艺作品都是家喻户晓、喜闻乐见的。
除此之外,就是实践性。经典作品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改革开放40年的时代浪潮,文艺作品不断更迭,那些最终被留下、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作品,就是经典作品。
李光羲:歌者的才华是将生活凝练成音乐。
李光羲被称为是“让听众流泪的歌者”,不论是《祝酒歌》欢快的歌曲、《周总理,您在哪》悲伤的歌曲,这些歌都凭借着音乐和内容本身深深的感动着大家,给予人民满满的情感回忆。
在新时代的艺术创作中,中国音乐人还有那些突破?
李光羲给与了自己的解释。
“声音等于零”。没有声音不能唱歌,但是只有声音却无法感动别人就是零。一些歌手外形光鲜靓丽,声音优美,但其中没有情感的流露与表达,将“声乐艺术”变成“声音艺术”。歌声中缺少对生活的感悟,缺少真情的流露,表现力也显得苍白。如同在歌剧表演中缺少对人物本身的塑造,歌唱者无法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也无法敲开听者的心门。
歌声如何打动人心是第一号的学问。年轻人应当提升生活的理解能力,增强美感的表现能力,才能让音乐作品打动人心。用艺术感染别人的同时,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在音乐艺术中感悟人间的真情与人心的魅力,将声音变成优美的、有生命力与感染力的音响。
通过对以上三位艺术家简要介绍,小编总结出了一个共性,就是好的歌曲需要有好的时代,能够住进听众的思想与灵魂中。无论是舞蹈还是音乐创作,除了保持艺术性之外,更要考虑观众的喜好,让艺术为观众服务的,适应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求。
这些德艺双馨的文化大家用实践告诉我们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也给我们年青一代以重要的启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作用。
*本文由魅力校园整理创作,部分文字摘自人民网
图片、视频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人才招聘|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艺术教育网 ( 京ICP备20029094号 )
GMT+8, 2022-5-16 20:49 , Processed in 0.025594 second(s), 15 queries .
地址:北京市西直门北大街32号枫蓝国际B座609A 邮编:100082 Email:chinaartedu01@163.com
联系方式:010-62233262,62257567(兼传真),13910212549
法律支持:盈科律师事务所